今天是個陰沈沈的週六, 9:20 am 拿著櫃檯發送的早餐券, 過馬路到對面的麥當勞吃早點. 這項福利可能對於不吃速食早餐的朋友是項「不利」, 但對於愛吃的人, 可是滿面春風啊!雖然不能任君挑選, 但是餐券指定的漢堡也還差強人意. 瞧 Honey 的表情就知道啦!

由於時間還早, 2F 的座位區尚未開放, 夫人只好在 1F 窗邊位置坐下 —

由於夫人訂的是三人房, 所以早餐券有三張, 就可以點三份漢堡 + 三杯飲料, 看起來一點點, 吃完也挺飽的啊!
這就是我們旅館正對門的早餐店 :

吃飽後回房間整裝 11:00 am 出發. 今天要帶各位去台東最知名的幾個景點逛逛. 希望天公作美不要下大雨啊!看雲層很低, 一直提心弔膽的….

看到路邊賣花瓶的卡車, 讓夫人覺得好驚訝!這些花瓶這麼大, 怎麼搬回家?是誰會來這裡買呀?!

途經鹿野, 往伯朗大道駛去 —

車子經過這段隧道, 是不是很美?一路上都沒有什麼車子.

路邊這個牌子, 應該是給騎自行車環島的朋友看的吧!

喔~~這裡就是鹿野了!

右轉就是伯朗大道了, 但我們先 Pass, 不進去. 先彎去文化故事館.

此時已近 1:00 pm, 剛好先來這邊吃中飯 —
Add : 台東縣 池上鄉 忠孝路 259 號

位於台 9 線上的「悟饕池上飯包」原創老店, 是「集山企業」於民國 89 年合併老字號的池上飯包老店後開設的. 除了一樓寬敞舒適的用餐區以及池上特產販賣區及古早味零食和童玩外, 二樓更規劃為介紹池上飯包歷史沿革的飯包博物館, 館內豐富的內容、寬敞的空間已然成為公路上全方位的休息站了. 也是來台東不可錯過的景點.

故事館在 2F —

這裡好像我們小學時的教室, 加上空氣中的飯菜香味, 頓時許多兒時回憶排山倒海而來 ….

博物館內區分為「歷史文化區」、「農田農具區」、「稻米文化區」、「池上飯包區」、以及「古早飯包區」等多個展示區. 以文字及圖片介紹池上飯包歷年來的發展沿革, 同時還典藏著早期做飯包時使用的傳統爐灶等器物. 因此池上飯包博物館不但可以提供民眾參觀, 同時還兼具著文化保存與教育等多重功能.

很有博物館的味道 —

這是打井水的機器, 夫人對於地上的磁磚也很有感啊!

牆上玻璃板的介紹文, 各位請自行閱讀 —


這是改良至第三代的便當樣式 —

連這裡都是一位難求啊!因為也許多旅遊團進來, 我們大約等了快 20 分鐘才終於等到 2 個位子 …





啊~~感謝 Honey 去 1F 努力排隊、奮戰買到的排骨池上便當 $90 + 雞肉丸湯 $35. 香死人啦!這排骨超大一塊的啊!

夫人這是傳統的池上飯包 $85 —

上面這張包裝紙被油玷污了, 否則真想把它帶回家當作紀念品呢!

夫人心裡有滿滿的感動, 一直對著它看, 不忍心吃它 ….

好特別的體驗 —

夫人覺得花色很多, 可惜沒有青菜, 大致營養還算均衡, 味道不錯 —

到此一遊, 一定要留個紀念的. 便當是台灣人特有的文化.

夫人吃飯時不停的東張西望, 竟然發現這張課桌椅抽屜下緣有用白色立可白寫著這行字 ….


他們家的飯包永遠是用木盒, 這也是有典故的喔!

就連一顆滷蛋也很有來頭!

道地的池上米 —

你會不會洗米?快來看一下吧!

光復初期, 花蓮到臺東的火車需要 8 小時的時間, 因此當時最早的池上飯包就是為了讓搭火車的旅客能夠在漫長的旅程中享用而製作的, 剛開始的飯包是用竹葉包裝, 裡面是 4 個包著肉乾與酸梅的三角飯團, 後來逐漸演變成木盒包裝, 以池上米煮成的飯, 搭配卜肉、燒肉以及古法製作的醬菜、大坡池捕獲的蝦等食材. 隨著時代改變, 池上飯包嚴格把關原物料, 創造出更豐富多元的菜色, 用現代化的經營來延續老字號的新生命.






等我們吃完便當, 再進來逛逛時遊客已經少了許多.


既然來了, 怎能不帶幾包米回家?

這裡是一樓買便當的結帳櫃檯 —

牆上的畫也很酷喔!

來到大門外拍幾張 —

剛剛下過一場大雨, 地還是全濕的!


這就是編號 DR2066 的普通型窄軌火車, 是由日本東急車廠製造, 間距 762 mm 的傳統窄軌火車. 已於民國 85 年 10 月停駛.



來到池上飯包博物館, 除了吃便當是一大重點, 其它看的、玩的也都相當多元, 是個可以晃一段時間的旅遊景點. 另外, 除了一般寬敞舒適的用餐區外, 遊客更可坐在門前於臺鐵退役的火車車廂內用餐, 充分感受在火車上的懷舊風情, 比起在真的火車上吃著池上飯包更有種愜意的旅行氛圍. 挺有意思的.

附近的觀光景點不少, 可惜今天天候不佳, 很多地方都不適合去.


接下來我們到「池上火車站」來瞧瞧 —
這是 2016 年改建完成的池上車站. 知名的「池上飯包」便是起源於此車站.

池上車站的售票口 ( 左邊玻璃窗 ) 及剪票口 ( 右邊橘色制服檢票員 ) 均可以使用悠遊卡、一卡通進站, 非常便民.

車站穿廊層以緩坡的方式建立, 讓行動不方便或攜帶大件行李的旅人也可以輕鬆進出. 夫人到時正好有火車進站, 售票員示意夫人快進快出, 可以隨意照個相. 真是親切!
這也是全台灣唯一一座完全是木造結構的車站. 改造之前的池上車站已有 90 幾年的歷史, 與當地風景著實格格不入. 隨著台鐵花東鐵路電氣化過程中, 池上車站配合「花東新車站運動」計畫, 設計師以「米豐饌香」為主題發想為基礎, 打造出新的池上車站, 並用穀倉造型的建築外觀呼應在地產業「池上米」, 讓遊客們下了列車就彷彿來到了穀倉, 會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

這裡是通往 2F 的月台 —

下了火車, 尚未抵達剪票口前會先從地下道進入穿廊層. 穿廊層運用了木頭溫潤的質感作為壁面並掛上了許多當地居民及藝術家所創作的攝影、繪畫作品, 使遊客下了火車就先能透過藝術作品來初步認識池上的風味.

夫人非常喜歡這一張, 有恬靜、溫馨的感覺 —

在台東, 沒有腳踏車是哪兒也去不了的. 地方實在太大了!

色彩豔麗、俏皮!

車站大門外也是一景 —

水池裡還有許多魚喔!

夫人遇到了同鄉?!呵呵!

近 3:00 pm, 飄雨略歇, 我們轉而來到這個「池上穀倉藝術館」參觀 —
過去 20 年沒有人不知道池上, 因為有一個飯盒叫做「池上便當」. 大家都知道池上有好米, 但是少有人真正知道池上在哪裡, 她只是靜靜地隱蔽在花東縱谷之間. 2015 年台灣好基金會在此成立「池上藝術村」, 先從認養老房子開始, 將閒置空間修整再利用, 邀請了許多藝術家進駐, 讓人們看到偏遠小鎮充沛的藝術活力.
為了讓藝術能深深根植於這片土地上, 基金會進一步又想為池上留下一間藝術館, 就這樣從一棟 60 年的老穀倉慢慢長出了藝術新芽, 讓池上從「米之鄉」轉變為「文化之鄉」.

入內不用買門票的.


最近的展覽是介紹臺靜農書法家的生平與他的相關照片、字畫、作品 —





寬廣的房間, 展出作品不多 —



臺先生年輕時的照片 — 1902 年 11 月 23 日出生, 安徽人. 入學北京大學時改名靜農, 改字伯簡, 晚號靜者. 長期寫作, 精於書法. 筆名有:青曲、聞超、孔嘉、釋耒、白簡、龍坡居民等.










為了等雨停, 耗到快 4:00 pm, 我們終於決定要來伯朗大道衝一下. 先租一台 2 人座的電動車, $500/2 hrs. 還有 4 人、6 人座的, 這些業者可真是貼心呢!
夫人也懶得比價, 圖方便就找了這家「華鼎」, 因為他們有個很大的停車場, 好停車在這裡很重要. 再加上他們家的車車很可愛啊!

車子電瓶是飽的, 狀態不錯, 就可以出發囉!

遠看是綠油油一片, 怎麼近看竟然是黃色的呀?原來麥穗是黃色的!

各位,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伯朗大道」啦!
筆直的伯朗大道正式名稱為「錦新三號道路」. 全長約 2.2 公里, 由於兩旁毫無電線桿, 加上逢稻穗成熟時道路兩旁無邊無際的金色稻穗隨風搖曳, 寧靜的田園景緻被「伯朗咖啡」選中而拍攝了廣告, 之後金城武代言的「長榮航空」亦來此取景, 自此聲名大噪, 將這條道路暱稱為「伯朗大道」.

只知道 Honey 很會騎摩陀車, 不曉得他也很會騎電動腳踏車, 有他騎, 夫人就不用踩啦!真好!


此時真的雨停了, 但是氣溫越來越低, 我們好像穿的太少了. 冷喔~~

喔~~涼風吹拂, 頭髮飛揚, 真的是心曠神怡的好地方…..不過, 真的越來越冷了!
馬路雖然乾了, 但是天色卻越來越暗了, 真害怕突然會下起傾盆大雨呢!今天沒能拍到晴空、藍天實在是可惜….



這樣空曠、碧綠的景緻在台北市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們都盡情的「瞪著」它…. 希望把這畫面刻在腦海中….



夫人長這麼大, 還是生平第一次為了一棵樹而排隊…不蓋你, 人山人海啊!
排了約 15 ~ 20 分鐘, 終於排到了!要狠狠照一番才划算~~ 這就是「金城武樹」.

想要拍到旁邊都沒有人是不可能的啦!



這不過就是一棵普通的茄苳樹 ( 俗稱萬年青樹 ), 有什麼了不起的嗎?
2013 年 6 月, 長榮航空所拍的廣告中, 金城武在此樹取景而暴紅, 因此而被命名為金城武樹. 此樹便成為伯朗大道的著名地標, 吸引無數觀光客如朝聖般到此一遊, 估計觀光年產值達新臺幣五億元. 但遊客增加後難免有人亂丟垃圾、踩踏破壞農作物等的行為造成農民困擾, 使當地農民氣得一度想把樹砍掉.
這棵樹於 2014 年 7 月 23 日遭「麥德姆颱風」的襲擊倒下, 後經由日本與「臺灣樹藝師」的治療後, 目前此樹已原地種回且逐漸復原中.
台灣第一棵金城武樹爆紅之後, 其他各地一些孤立且樹形優美的樹也紛紛被冠上了「地名+金城武樹」的名號來吸引觀光客, 例如:台中金城武樹、南安金城武樹等…


香蕉長在樹上非常少見, 香蕉樹開的花更是沒見過 ( 左圖 ). 夫人可真是道地的城市孩子兼土包子啊!
這棵樹也長得挺漂亮的, 怎麼沒有名字?也沒有遊客要跟它照相!

夫人看到可愛的東西絕不放過…


左 : 這好像是國泰銀行的 Logo 啊!

有趣的小圍牆 —

天空的雲真的掉下來了, 我們好像該快點走了. 但是真的不想離開 ….

半路遇到這家女兒帶著年邁父母騎腳踏車來玩. Honey 好心主動去幫他們拍合照, 他們也非常開心的說腳踏車借我們拍照當道具!
此時已飄起了綿綿細雨, 而且風大又寒冷, 還好租車時老闆有附贈兩件很薄的透明雨衣, 立刻派上用場!


有 Bike 好像感覺就不一樣了!

蔡依林樹在哪兒, 繞一大圈也沒瞧見!

OK, 終於來到了「天堂之路」的景點.

這條蜿蜒小徑就是天堂之路 —

這座「天堂鞦韆」是 2020 年台東最新舉辦的「縱谷大地藝術季」沿著 197 縣道設置的 12 件藝術裝置之一. 天堂鞦韆真正的作品名稱為「自然療癒」. 由知名原住民藝術家撒部‧噶照所創作. 他擅長漂流木雕塑並結合原住民文化與多元媒材製作藝術裝置, 是當代重要的原住民藝術家之一. 這座自然療癒的「天堂鞦韆」以海洋波浪的線性流動感呈現, 同時又能看見漂流木上的紋理, 藉由鞦韆讓旅客更能以輕鬆的方式與這座藝術品互動.
從鞦韆這邊望去, 眼前一望無際的池上金黃稻浪、廣闊無垠的大地美景, 宛如置身天堂一般, 悠閒靜謐的氛圍完美呈現「自然療癒感」. 但旅客必須注意這座鞦韆雖開放乘坐、拍照, 但因前方有溪水流過, 為了安全起見, 鞦韆下方已用鐵鍊固定住,不可以前後擺盪.
左 : 看夫人幫別人拍的角度多完美. 右 : 看別人幫夫人拍的….唉~~

因為一樣許多人在排隊、趕時間, 所以無法拍得滿意也不能一直佔著位子, 所以只好將就這樣就離開了, 仍感覺遺憾…







5:45 pm 拍完最後一景, 急匆匆的「飆車」回「華鼎」去還車. 老實說還有點小迷路呢, 再加上天色很暗, 真的都看不清楚方向了. 還好終於順利找到, 開車返回台東市區.

7:15 pm, 我們決定再來「咔棒日式居酒屋」來吃晚餐.
這位就是櫃檯裡的原住民小帥弟「瓦力」師傅梁家誠 —

過貓 + 自製胡麻醬, 非常清爽、香甜、好吃!

超級肥嫩、鮮甜的蒸蛤 —

一份簡單的生魚片 —

品質非常好的蒸大蝦 —

餵飽夫人的雞腿飯 —

道地、新鮮、好吃的一夜干 —

別人家的魚卵壽司捲 —

不能再喝了, 今天真是充實又疲憊的一天. 吃飽喝足, 該回去歇著啦!

9:30 pm 返回住處, 為了要找附近的洗衣店, 於是我們又走出去找, 順便經過一家像賣場的「一正五金行」( 真的超大間啊!) 入寶山怎能空手返?買了不少小東西, 逛到 10 點多才回房洗澡…
明天繼續喔!
~ 待 續 ~